公元927年大事件 927年大事记 927年重大事件记录

更多

927年史志

    记录公元927年大事件列表

    五代十国-公元927年-丁亥-天成二年-五代十国


    后唐讨荆南

    荆南节度使高季兴于后唐天成元年(926)曾求夔、忠、万三州之地(今四川奉节,忠县、万县)为属郡,得三州后又要求由其子弟任刺史而不由后唐政府委派,又出兵袭涪州(今四川涪陵),截取后唐沿长江运输的伐蜀所得四十万钱帛。天成二年二月,后唐夺高季兴官爵,以山南东道节度使刘训、忠武节度使夏鲁奇领四万兵会同东川节度使董璋,楚军三面进攻伐荆南。高季兴坚壁不出,一面求援于吴。后唐大军不适应荆南潮湿多雨气候,刘训亦染疾,楚虽派许德勋屯兵岳州(今湖南岳阳),却拒不奉诏馈运粮草供军。四月,后唐以枢密使孔循往江陵(今湖北)督战,仍不能克城,后唐遂撤师。六月,以征荆南无功贬刘训。西路后唐任命的夔州刺史西方邺却于三峡败荆南军,复取夔、忠、万三州。

    后唐初置监牧

    唐代于北方、西方边境州设有监牧养马,唐末丧乱,马政废驰。后唐天成二年(927)三月,后唐依判三司任圜所请,置监牧,以繁殖马匹;并准诸道以绫绢金银随土产折进马之直。

    后唐征布袋等钱

    后唐天成二年(927)六月,后唐下令,命纳租税之人,交纳之时如用官仓布袋装粮,每一袋纳八文钱,其中五文给搬运工,三文供仓司吃饭、铺衬、纸笔、盘缠等消耗,如果交纳人自布袋,则只纳三文给仓司。长兴二年(931)闰五月,又下令于两税斛斗之外,每斗加耗二合,以备仓司损耗。布袋钱仍由官典同系署,一一分明上报。

    楚马殷建国

    后唐天成二年(927)六月,后唐封天策五将军、湖南节度使楚王马殷为楚国王。八月后唐册礼使至长沙,马殷始建国,立宫殿,置百官,如天子之制。翰林学士改称文苑学士,知制诰称知辞制,枢密院曰左右机要司。但不建元,仍属中原王朝正朔。称殿下,下文称教。

    吴王杨溥称帝

    吴顺义七年(927)十一月,吴王杨溥于江都(今江苏扬州)即帝位。改元乾贞。次年二月,吴遣使至后唐,后唐枢密使安重诲以吴王称帝,且连联结荆南,拒不受,遣还吴使。后唐遂与吴绝。

    两川争盐

    蜀中出井盐,东川、西川两节度所辖境内均有盐井,东川盐利稍多于西川。两川都想专有其利,东川节度使董璋诱使商贾自东川贩盐至西川,以取其利。西川节度使孟知祥则于与东川接壤的汉州(今四川广汉)设三处盐场重征盐商以为对策,年获利七万缗。从此商旅不再往东川。

    辽太宗即位

    契丹天显二年(927)十一月,契丹太子、东丹国王人皇王耶律信(突欲),请太祖述律后立大元帅、耶律德光。耶律德光遂为帝,不改元。耶律德光(902——947),辽太祖耶律亿(阿保机)次子,东丹王耶律信(突欲)之弟。契丹天赞元年(922)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多年随耶律亿南侵中原,西征奚人,东讨渤海,屡建战功。天显元年,辽太祖灭渤海,逝于归途,述律后摄政,耶律德光深得述律后喜爱,遂以为帝。耶律德光在位期间,多次深入中原,天显十一年(936)助石敬瑭灭后唐,割燕云十六州之地入契丹,大同元年(947)又灭后晋,入汴京(今河南开封),改国号为辽。在契丹内部,也施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会同元年(938)改革官制,同时整订赋税等。但其南征中,掠夺内地州县人民财富,引起中原人民的反抗。大同元年四月,北归途中,病死于栾城。庙号太宗。

    后唐芦台军乱

    魏博留后的赵在礼因曾参与邺都兵变,为免祸及其身,后唐天成二年(927)三月,请求移镇,后唐以赵在礼为横海节度使(今沧州,今河北沧州东南),军校龙晊则率魏博奉节等九指挥三千五百人远戍芦台军(今河北宁河东南),以御契丹。后唐又以乌震代房知温为北面副招讨。房知温不满乌震代己,未交军印,先诱使魏州泰节军杀乌震于芦台军东寨,随即抽身至西寨,与安审通以步、骑兵尽杀魏军。四月初十,后唐敕芦台乱军在邺都(今河北大名东北)的家属全门处斩,共杀九指挥使之下三千五百家万余人于石灰窑。永济渠为之染红。后唐朝延虽知房知温首倡其乱,但为安抚起见,反加房知温侍中。

    朱守殷叛

    后唐汴州宣武军节度使朱守殷原来只是后唐庄宗的一员奴仆,因宠幸而为军使。在晋梁夹河之战中,朱守殷戍守德胜,因其麻痹大意,致使德胜南城失守(923),晋军形势相对危急,庄宗收复德胜之后,当时李嗣源请杀朱守殷以惩败军之罪,庄宗不杀。同光四年李嗣源叛,下大梁(今河南开封)逼洛阳,庄宗为乱兵所困,调朱守殷勤王,朱守殷反而率部憩于邙山。李嗣源即位为后唐明宗。天成二年(927)十月,明宗准备自洛阳至汴州(今河南开封),有传言称明宗此行欲伐吴,并欲制置东部藩镇。朱守殷内心疑惧,遂据汴州反。明宗先派范延光讨之,继之亲至大梁,四面进攻。朱守殷知事不济,杀全族后使人杀己。明宗平汴。

    后唐杀任圜

    后唐天成二年(927)十月,后唐枢密使安重诲以朱守殷叛与任圜相勾结为由,称制杀太子太保致仕任圜,于第赐圜自尽。任圜(?——927),京兆三原(今陕西三原东北)人。后梁时为河东潞州判官,后唐历官工部尚书、中书门下平章事兼判三司。后唐灭蜀后,郭崇韬、李继岌先后遇害,任圜以书生统兵,平康延孝之叛,率征蜀大军班朝。主判三司时,革除了敛臣孔谦的一些流弊,又征蜀财,短时期内令后唐国富民足。史称任圜以天下为己任,性格刚真,勇于作为。与权惮多有矛盾。天成二年六月,任圜与枢密使安重诲争馆券所出而结怨,任圜罢相致仕,退居磁州(今河北磁县)。但终为安重诲所谄,未免杀身之祸。

    徐温卒

    吴顺义七年(927)、后唐天成二年十月二十三,吴大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诸道都统、镇海宁国节度使兼中书令、东海王徐温卒。徐温(862——927)字敦美(一作端美),海州朐山(今江苏东海)人,以贩盐为生。唐末追随杨行密,以功为淮南右牙指挥使。杨行密卒,杨渥袭淮南节度使,907年徐温与张颢以兵谏名义除杨渥羽翼,把持淮南大政。908年,徐温与张颢合谋弑杨渥,事后徐温又杀张颢,遂专擅吴权近二十年。其持政期间,保境息民,与吴越休兵言和,境内居民得安定局面。史称温虽目不知书,但使人读狱讼之词决之,皆中情理;又雅善用人,颇得国人之心。徐温养子徐知诰(李昴)后建南唐,追尊徐温为义祖。

    辽太宗耶律德光天显二年  吴睿帝杨溥乾贞元年

随机查看

更多

Copyright©2004-2012 历史上的今天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