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59年大事件 1859年大事记 1859年重大事件记录

更多

1859年史志

    记录公元1859年大事件列表

    清-公元1859年-己未-咸丰九年-清


    第二次大沽激战

    咸丰九年(1859)五月二十五日,大沽守军大败侵入内河的英法联军舰队。五月初,英国新任驻华公使普鲁斯和法国驻华公使布尔布隆相继到达上海,会合美国新任驻华公使华若翰拼凑联合舰队,以《天津条约》批准书在京互换之期将到为借口,准备武装闯入天津海口,强行进京。五月十三日后,三国公使分率英舰十九艘、法舰两艘、美舰三艘,军队两千余人相继到达大沽口外。清廷派新任直隶总督恒福去北塘迎接,并指令各国公使须由北塘登陆,随行人员不得超过二十人,不得携带武器,由恒福负责护送至京。三国公使断然拒绝了清政府的合理要求和安排,坚持要打通白河,武装进京。五月二十五日,英国舰队司令何伯下令对大沽炮台发动突然袭击。阵守大沽炮台的直隶提督史荣椿、大沽协副将龙汝元身先士卒,率清军将士奋勇还击。激战一昼夜,击沉敌舰四艘,击伤多艘,打死打伤英国侵略军四百六十四名,法军十四名,生擒二名,重伤英军司令何伯。英国舰队虽然得到美舰支持,亦无力再战,不得不坚起白旗狼狈撤走。是为自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军队与外国侵略者作战取得的最大胜利。

    《资政新篇》刊行

    咸丰九年(1859),太平天国刊行《资政新篇》。该年三月,洪秀全族弟洪仁玕到达天京,被任为军师,封干王,总理朝政,成为太平天国后期主要领导人。洪仁玕根据自己近几年在香港、上海等地学到的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知识,结合太平天国部分实际问题,写成《资政新篇》一文,共六千多字,呈送洪秀全以资借鉴。经洪秀全批准正式刊刻颁行。洪仁玕认为,治国必先立政,立政关键在于“设法”、“用人”两条。在用人方面,作者着重强调应“禁朋党之弊”。设法则从“风风类”、“法法类”、“刑刑类”三个方面进行论述。“风风类”主要为民众教育内容,提倡敦厚风俗,革除腐败风气。“刑刑类”主要论述新的刑法制度,如状况待轻犯、恩威并用,废除酷刑等。“法法类”为全文的重心,主要阐述政策、制度。文中公开提倡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和先进科学技术,并向人们介绍了一些西方国家的情况。称英国为当时“最强之邦”,原因是“法状况”;美国也是“礼仪富足”;俄罗斯遣其长子伪装凡民到佛兰西学习邦法及火船技艺,回国后“大兴政教”(指彼得一世事),百余年来声威日著;而日本也因与美国通商,得各项技艺以为法则,“将来亦必出于巧焉”。根据以上经验,洪仁玕提出一套兴利除弊方案。兴利又分政治、经济两方面。其中政治四项:一、加强中央集权,“自大至小,由上而下,权归于一”。二、普设乡官、乡兵。三、各省设置独立的“新闻官”,办报纸。四、设医院、学校等。经济六项:一、兴车马之利、造火车、轮船、修筑道路,发展近代交通。二、建立邮政事业。三、开采金、银、铜、铁、锡等矿,制盐,并准民间招工开采。四、兴修水利。五、奖励技术发明。“有能造精奇利便者,准其自售,他人仿造,罪而罚之。六、开办银行和保险事业。除弊六项:一、禁止私门请谒,杜绝卖官鬻爵。二、反对传统迷信,查禁庙宇寺观,焚去一切惑民之说。三、严禁贪污。四、禁止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五、禁止炊酒及一切生熟黄烟、鸦片。六、禁止买卖人口、使用奴婢、溺婴等。《资政新篇》是近代中国第一部较为完整的资本主义建设方案,但因其对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只字未提,也未涉及如何废除封建土地制度这一发展资本主义的必要前提,所以尽管洪秀全在上面批了许多“是”、“甚是”,并称为纲领性文件予以公开颁行,却对太平天国革命几乎未起任何作用。

    英国设立广州招工公所掠卖华工

    咸丰九年(1859),英国殖民者在广州设立招工公所,专门从事向海外掠卖华工勾当,是为西方殖民者在中国沿海地区较早开设的贩卖人口的机构。早在鸦片战争以前,就曾发生过到广东的外国商船回国时私带中国“无业游民”到海外作苦工。鸦片战争后,外国人贩子更是经常出没于各个通商口岸,掳掠我国劳动力向海外贩卖,号称“猪仔贸易”。最早从事这一罪恶活动的,有荷兰、西班牙、葡萄牙,继之而来的是英、美、法、俄等国。掳掠地方主要是福州、厦门、广州、汕头、上海、宁波等地,香港、澳门为两大转运站,新加坡、槟榔屿等地则是贩卖中心。自英国广州招工公所设立后、法国、西班牙等国也相继成立招工公所。咸丰十年,英法联军攻陷北京,强迫清政府与之签订《北京条约》,规定:以后凡有华民,或在英国所属各处或在外洋别地承工,俱准与英民立约为凭。从而使西方殖民者获得了掳掠华工的合法权利。同治七年(1868)的《蒲安臣条约》中又规定:“大清国与大美国切念民人前往各国,......总听其自便,不得禁阻”。由于殖民者有条约作护身符,掠卖华工更加肆无忌惮,到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竟达五十万人左右。

    总税务司设立

    咸丰九年(1859),两江总督何桂清任命英国人李泰国为总税务司,“协助”管理中国海关事务。先是,咸丰三年(1853),英、法、美三国乘上海小刀会起义之机,夺取了上海海关行政权。咸丰八年,外国侵略者抓住中英《通商章程善后条约》中“各口划一加办理”的含混规定,硬要将半殖民地化的上海海关制度推行到其他各口岸,由外国人“帮办”各口岸税务。腐败的清政府事实上接受了一严重侵犯中国主权的无理要求,于次年以曾任英国驻上海领事馆职员的李泰国为总税务司,并授权他“选募”其他各口所用的外国人,从此确立了英国人在中国海关的统治地位。咸丰十年(1860)十二月,清政府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正式任命李泰国为中国总税务司。同治二年(1863),李泰国离职,改由另一英国人赫德继任。同治四年在北京正式设立总税务司署,由赫德常驻北京统辖全国各海关。与此同时,中国沿海各商埠和长江沿线各口岸三十余处也先后实行了由外国税务司控制的海关制度。从此,中国海关大权完全落入外国侵略者手中。名义上,清政府在各通商口岸委派海关监督一名为该地通商事务最高行政长官,税务司只是海关监督助理,总税务司归总理衙门领导,但由于总税务司掌握了募选各口税务司的人事大权,副税务司、帮办等高级职员也均由外国人担任,故实际上总税务司及各口税务司已成为凌驾于清政府及各口海关监督之上、控制清王朝财政命脉、进而操纵清朝政府的外国侵略机构。

    李善兰译成《代数学》、《重学》等书

    咸丰九年(1859),著名数学家李善兰与英国人伟烈亚力合作译成英国数学家棣模甘的《代数学》、美国数学家罗密士的《代微积拾级》,与另一英国人艾约瑟合作译成英国物理学家胡威立的《重学》等西方科学著作。《代数学》为传入我国的第一部符号代数学的译著。在此之前,我国的数学书籍中并无“代数”一词。李善兰根据这门数学以字代数的特点取名为“代数学”,使代数一词一直沿用至今,并传至日本。《代微积拾级》是解析几何与微积分学传入我国的第一部译著。“微分”与“积分”这两个数学名词,也是由李善兰创译而沿用下来,并传入日本的。此外,现代数学中常用的诸如常数、变数、函数、系数、指数、虚数、已知数、未知数、级数、单项式、多项式、展开等名词,皆为李善兰在翻译西方数学著作时,根据原文名词的概念反复推敲后创译而沿用至今。《重学》为我国系统翻译出版的第一部力学著作,共二十卷。分别介绍了静力学、动力学、流体力学方面的知识。其中关于牛顿运动三定律及用动量概念讨论物体运动等内容是第一次介绍到我国。李善兰在墨海书馆工作了十年,先后翻译数学、物理、天文学等西方科学著作六种八十六卷,对沟通中西科技交流,促进中国近代科学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谈天》刊行

    咸丰九年(1859),著名数学家李善兰与英国人伟烈亚力根据英国文学家赫歇尔所著《天文学纲要》十八卷,合作译成《谈天》一书,在上海墨海书馆出版。同治十年(1871),科学家徐建寅又补充了当时天文学的最新成果,于同治十三年两次将《谈天》刊印出版。书中对太阳系的结构,日、月、行星、卫星、彗星、恒星的运动及其规律作了较为详细的叙述,并介绍了有关变星、双星、星云、星团等方面的知识。就其内容的广度而言,已经包括了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以前西方近代天文学的绝大部分成果。在该书翻译出版时,伟烈亚力和李善兰各写了一篇序言。李善兰在序言中驳斥了乾嘉学派权威阮元、钱大昕等人怀疑和否认哥白尼日心说的言论,把从哥白尼经开普勒到牛顿对太阳系结构和行星运动的认识阐述得十分清楚,大力宣扬和捍卫了哥白尼等人在天文学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谈天》一书的翻译和流传,将自哥白尼开始,由牛顿完成并建立在牛顿古典力学体系上的西方近代天文学知识系统地传入中国,对中国近代天文学的建立产生了重要影响。

    梁鼎芬逝世

    梁鼎芬(1859——1919),近代书法家。广东番禺(今广州)人。光绪六年(1880)进士。官到湖北布政使。诗、字写瘦金体,极挺秀。

    张维屏逝世

    张维屏(1780——1859),番禺(今广州)人。与谭敬昭、黄培芳称粤东三子。 道光二年(一八二二)进士,官南康知府,未几罢归。作画师造物,破古藩篱。山水笔墨清超。书法褚遂良。卒年八十。著听松庐诗文钞、诗话、花甲闲谈、老渔闲话、艺谈录、诗人徵略。

    云南李永和、兰大顺起义

    咸丰九年(1859)春,云南昭通爆发李永和领导的反清农民起义。李永和也称李短鞑,云南昭通人。是年夏,与同乡兰大顺(即兰朝柱),兰二顺(即兰朝鼎)等在家乡牛皮寨结盟起义。九月,起义军自云南盐津老雅滩进入四川,连克筠连、高县、庆符等州县。咸丰十年正月占领自贡盐场,大批盐工加入起义军,声势大盛。因以川南为基地,活动于岷江西岸广大地区,兵锋达于成都附近之新津、灌县一带。四川总督曾望颜、成都将军崇实等惊恐不安,闭城自守。十月,起义军集结于自贡、富顺一带,连营百余座,人数达三十余万。为接应太平军石达开部入川,李永和、兰大顺曾联名致书与石达开联系,但终于未能使两军会合。咸丰十一年,起义军攻城掠地,李永和进驻眉州,率湘军黄淳熙部万余人入川镇压。起义军分兵三路:李永和以青神为中心,活动于岷江流域;兰氏兄弟活动于涪江流域,攻克射洪、江油,人数达十余万;另一起义军将领周绍涌率部转战于嘉陵江及川东地区。八月,兰二顺部在绵州为湘军所败,退到岷江西岸,与李永和互为犄角,年底复为骆秉章大败于丹棱,兰二顺于十二月在麻柳沟战斗中牺牲。兰大顺率余部退入川北崇山峻岭中。兰军失败后,湘军与四川提督蒋玉龙等合力围攻李永和部,大小二十余战,李军大败,李永和于同治元年八月在八角寨被俘牺牲。兰大顺自川北入陕南,攻占洋县、山阳等地,一度与太平军陈得才、赖文光部配合作战,兰大顺受封文王。同治二年十月,兰大顺率部军北上盩厔,进窥西安,并联合陕西回民军,声势复盛。同治三年,刘蓉率湘军入陕进攻兰大顺,兰军奋起抵抗,击毙钦差大臣、西安将军多隆阿。后以寡不敌众,撤出盩厔,退回陕南。途经汉阴,遭团练袭击,兰大顺牺牲,起义最后失败。

    上海开展反掠卖华工斗争

    咸丰九年(1859)六、七月间,上海爆发人民群众反抗外国侵略者掠卖华工斗争。先是,六月二十四日,停泊于吴淞口外的英轮“吉尔楚得号”发生四十余名华工投水淹死惨案。事后,上海人民寻找失踪壮丁,发现法国领事住宅中拘禁了大批被掠华工。激起各界人民公愤,纷纷发布揭帖,谴责英、法侵略者进攻大沽和掠卖华工罪行。苏松太道吴煦出面索回宁波籍华工一百五十四人,上海籍华工则未被释放。七月初,愤怒的上海人民打死掠卖华工的英国人波顿,打伤英国领事李泰国,又将法国教堂门匾捣毁。在人民群众的强烈要求下,两江总督何桂清将掠卖华工的罪犯林才成等四人处死,但对英、法、美等国侵略者掠卖华工的罪行则不敢究问。

    洪秀全为杨秀清恢复名誉

    咸丰九年(1859)八月,洪秀全下诏规定七月二十七日(系指天历。旧历为八月初六日)为东王升天节,正式为杨秀清恢复名誉。早在咸丰七年十月太平天国出版的戊午八年新历上,就照列了杨秀清生前的爵职,并加以“传天父上主皇上帝真神真圣言”封号。在咸丰八年《天王赐西洋番弟诏》中,洪秀全赞扬了杨秀清,指出他的死是因“期至朝观遭陷害”。为了给杨秀清续嗣,洪秀全将自己的第五子洪天佑立为杨秀清嗣子,封为“幼东王”,称“东嗣君九千岁”。在崇礼杨秀清的同时,对韦昌辉则加以贬斥。对韦昌辉之死,称“丧”而不称“升天”,除名削爵,《朝天朝主图》中亦不列其位次,东、西、南王均有嗣君,唯独不给北王立嗣。

随机查看

更多

Copyright©2004-2012 历史上的今天 sitemap